A-A+

《蒙台梭利育儿全书》读书笔记

2014年05月01日 孩子成长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浏览 次

 

1、我们要尊重孩子。

孩子想拿拿这个,摸摸那个,学着大人做些事等等,这些行为正是孩子在了解世界、获取经验、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刻。大人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觉得不能让孩子的行为破坏本来的生活秩序,于是嘴里说的都是“不能”“不许”“不”字开头,当孩子通过反抗来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又被大人冠以“不乖”“不听话”。孩子难道是木偶吗?套用蒙台梭利的话,就是“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当孩子想自己拿勺子或者筷子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往往为了不让饭菜掉在地上或者翻在身上,就抢着要去喂,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家长们其实要做的只是克制自己想去帮忙的冲动,静静地在旁边观察,和孩子保持距离,不要打扰孩子。(注:当然有危险可能的时候也不能迂腐,要立刻采取断然措施,保护孩子。)

红旗注:孩子渴望自我意志的表达。原本就有这样的认识——要尊重宝宝的自我意识,翻看本书的时候更加印证了这个观点。宝宝(其实成人也是)只有在自己的主观能动下,才能心理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家长(相对成人的话,就是领导)要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做好基础和引导,而不是代替他(她)的自我成长。

书中是说孩子要获得自由。我现在想来,这种渴望自由,应该属于人类的一种本能。这种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人意志的表达,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而追求这种存在感,好像比弗洛伊德说的渴望伟大,更宽泛,涵盖地更全面一些。

这种存在感,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内心,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种是在群体中,在人们社交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外界对自己内心的映射。而人们再把这个映射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然后产生一种综合的存在感。这种综合的存在感,就会对人的行为起点进行定位,结合其他方面对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进行指导。

综上,教育要着力于协助孩童形成相对比较独立、完善的自我内心世界;并且在如何更好地应对外界映射上,做一些功课。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总之是要教给她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营造一个温室,把她放在里面轻轻地培育。——在这一点上,确实应该传递“蒲公英精神”和“狮子精神”,这些是教育孩子,要有强大的独立生存能力。红旗当年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但是,我们今天发现,只是这些还是不够的,后续还有很多精神和能力要教导。在这个社会,不仅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帮助自己飞得更高,在这些方面,红旗还要好好学习。

 

2、孩子是自己成长的。

一颗种子埋在土壤里,虽然有水、养分、阳光和空气这些环境因素,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成长,但是种子是自己成长的。孩子也是一样。

1)行为和语言的模仿。

孩子会模仿大人拖地、洗衣服、甚至玩手机。孩子也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和使用语境。这是孩子成长的道路。有时,家长会因为担心把水洒得到处都是或者把手机摔坏等,限制了孩子的这些模仿,那么也就是限制了孩子这方面的成长。

2)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每个人看物体,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兴趣来看的。当我们教孩子书上各种颜色的图形时,她也许会指出,某个图形的颜色和你身上某件衣服的颜色是一样的。我们关注的是教她各种图形,而孩子感觉和有兴趣的,是图形的颜色和你的衣服颜色一样。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这一点,然后利用引导好这一点。

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建立自己的秩序。

孩子根据自己成长的经验,对周围的环境会形成自己的一种秩序。例如:牛奶要爸爸去冲,但要外婆抱着喝。晚上要睡觉了,要找外婆一起睡。用过的抽纸要放到垃圾桶里。画笔用完后,要盖好笔帽,放在画笔袋中并扣好按钮。夜里醒来不舒服,要外婆抱着到客厅去。等等。当这些孩子形成的秩序干扰到家长时,家长往往会站在成人的角度,觉得“改相佬咧”“你为嗲要这样?”“我就不答应你”,采取训斥、疑惑或者无视的态度,那么孩子会更加激烈的反抗。结果是,要么孩子被镇压,从此更加自卑或者愤怒被积累,要么家长妥协,从而孩子的这种秩序得到强化。我个人的意见是,首先尊重孩子形成的这种秩序,先满足,然后逐步引导改变。

4)孩子需要爱和陪伴。

虽然孩子是自己成长的,但是还是需要父母的爱和陪伴。每一个人都有躲在自己感到安全的空间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用爱和陪伴来塑造孩子安全而温暖的港湾。

 

3、成长中形成性格和意志

1)性格缺陷原因:家长的错误做法和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活动。

2)儿童的性格不是我们能教给她们的,也不是能强制她们学到的,而是她们在3-6岁时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的。性格不是可以随意打造的。而儿童6岁以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已经难以接受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作用也只能是间接的了。

3)孩子独立自主的任何活动都是一种意志的表达。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自己的经验,建立起信心。这种完全依靠孩子自己建立起来的信心,是从孩子内心深处建立出来的,这种信心是无比强大的。这种信心逐步地建立和加强,就形成了一种意志。这就是钢铁的意志。

4)家长的做法: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其次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鼓励她,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激励她,但绝对不能代她去做。最后,在她成功后,要赞扬她,以她为荣为傲。

5)至于性格,有些来自基因遗传,但有一点,我个人认为性格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都是有利有弊的。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性格,然后利用好自己的性格,而不是被性格所利用。

 

4、孩子能力的培养

1)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知识体系。要把学到的知识形成体系,这不仅是要把知识理解消化吸收,而且要把各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明晰的体系。工具:思维导图。

2)直观教学法。模糊的概念会堵塞大脑,使之处于停滞状态,无法联想。(江南七怪教郭靖的时候,估计就是这样,所以马钰评其教不得其法。)孩子的教育尽量用感觉得到的,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3)注意力的培养。

孩子学会了爬坡,就一直在反复上下练习爬坡。孩子学会了剥葡萄,就一直在反复练习剥葡萄,甚至她并不是自己要吃,只是对剥葡萄的工作感兴趣。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因为耽误了时间,而把孩子强行从爬坡中带走。家长也不要因为身上、地板上滴满了葡萄汁,而打断孩子剥葡萄。

在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的时候,家长要做的,只是在旁边安安静静地看着,除非有危险,否则绝不要因为任何事去打扰孩子(包括吃饭)。孩子晚点吃,不会饿死的。家长要知道,注意力的培养是多么不容易啊,一定要小心保护好孩子专注的时刻。如果家长实在觉得无聊,可以观察孩子,去体会她正在想什么,也可以记录孩子能专注多长时间,看看每次有没有进步。孩子专注的程度越高、时间越长,对未来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4)想象力的培养。

构建想象力的材料和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和真理上。要带孩子出去到处看看真实的世界和社会,这些都是建立脑海中想象力的材料。家长必须为孩子提供内心世界所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创造。孩子是先形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才能将它表达出来。(就好像很多创作家,他们经常说,他们只是把在他们脑子里的作品通过纸笔表达出来而已。)

5)运动能力的培养。

家长经常会约束孩子“老实点,别乱动”,其实孩子只是在训练自己的运动能力。家长需要做的是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教穿衣服、脱衣服、坐下、搬东西等等。指导时需要注意的是:开始的时候必须准确地进行示范,少说话,也可以不说话。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慢慢演示动作,又做若干详细的分解动作,这样孩子才能看明白。

附:克拉伯雷迪说“我们的教育是用一大堆对孩子的行为毫无指导意义的知识来压迫他们。他们已经无心听讲时,我们还要强迫他们;他们已经无话可说时,我们还要强迫他们写作文写日记;他们已经没有好奇心时,我们还在强迫他们观察事物;他们已经毫无探索的欲望时,我们还要强迫他们去推理论证命题。我们从来不去征得他们的同意,总是强迫他们做事。”

 

标签: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