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膝盖上的学校》读书笔记
1、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妈妈的怀抱能够让孩子内心平静,充满自信,并且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勇气,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让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妈妈的味道,聆听妈妈的声音,和孩子互相对视,玩一些肢体游戏,还要尽量多地挖掘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孩子偶尔撒娇时一定要抱抱她,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要饱含妈妈的爱。
2)“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说过,妈妈的膝盖就是孩子最好的学校。6岁之前的孩子,需要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爱,需要坐在妈妈的膝盖上听妈妈讲故事,看周围的世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1-2岁的孩子,在同妈妈的关系中,学到对他人的信赖。(这个我们没有做好,小朋友怀疑心太重,可能是对外部环境缺乏信任的缘故。)
3)铁丝娃娃+奶瓶 VS 绒布娃娃的实验。绒布娃娃胜出。孩子更需要的是温暖的怀抱。
4)闻到妈妈的气息,就会感到安静踏实。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只要回到外公外婆家,闻着家里的味道,我的心就安宁下来了,不再担心,不再防御外部可能的威胁。这样一个安宁的地方,随着外公外婆的去世,已经不复存在了。闻到妈妈的气息,有亲切感,但内心的安宁程度是达不到外公外婆家的。希望以后我可以做孩子内心宁静的港湾,未来孩子的孩子,也能在我这,获得内心的安宁。
5)妈妈唱的摇篮曲。即使长大后,只要再听到这首歌,内心深处都会有股暖意,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踏实感。摇篮曲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是妈妈亲切平缓的声音、轻轻拍着节拍的手和那浓浓的爱意。家长不要只是放放MP3里的摇篮曲,那里面没有妈妈的爱和气息。
6)檀童十训,妈妈和孩子的游戏。可以参考。
7)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同孩子的感受,多鼓励孩子。P30-37全文引用如下:
一、妈妈要多鼓励孩子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现在的处境有多难,妈妈是永远相信我、会给我拥抱的那个人。孩子是沐浴在父母的爱之中长大的。父母的爱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和波动,既可以变成一把刀给心灵带来伤害,也可以像雨水一样给心灵以滋润。
“不是告诉你,别跟别人打架吗!”
“如果我数到十,你还不能把玩具收好,我就把它们都扔了。”
“谁能喜欢你这样的小孩啊?”
“你怎么那副德行?”
“这件事做完之前别想出去!”
意外的是,去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并与他们沟通的父母井不多。对于孩子的行为或者语言,他们第一时间总是训斥或者和其他亲戚朋友的孩子作比较,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技不如人。而且,做父母的经常在责备孩子的时候,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全都翻出来说一遍,结果,孩子的自尊心丧失殆尽。
在无休止的批评和责备声中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反之,从小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受人尊敬的人。这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把孩子当作宝贝,表扬他,称赞他,那么他自己也会下意识地向好的方向努力发展。
妈妈需要永远跟孩子同一阵线,支持他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现在的处境有多难,妈妈水远是相信他们、会给他们拥抱的那个人。小孩子就没有压力了吗?本来妈妈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突然多出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威胁到自已地位的时候;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突然有事把自己放到家里出门的时候; 需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件玩具的时候;对大人发脾气的时候……以上种种都会让小孩子感到人生无助彷徨。每当这样辛苦、厌烦的时候,大人的一句话就可以使 他们获得勇气和自信。
“嗯,没关系的。”
“你的心情妈妈都理解。”
“妈妈现在有点儿忙,等一下就去帮你。”
“做得非常好,再来一次。”
多找一些可以给孩子带来激励和勇气的话,争取每天都对孩子说几句吧。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孩子的表情变得不同了。比如下面几句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是不是很不一样呢?
“不要这样做!”换成“这样做怎么样?”
“不可以!”换成“你这样做妈妈会担心的。”
“别跑了!”换成“走路怎么样?”
“别吵了!”换成“像小蚂蚁一样轻轻地说话吧!
生活中有很多话都可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其中最好的一句话就是“谢谢你”,我们要教导孩子多说“谢谢”。可说实在的.我们做父母的总是觉得对孩子说“谢谢”很别扭,甚至没有必要说。那么现在从小事开始对孩子说“谢谢”吧。慢慢地孩子会认为“我对妈妈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给妈妈带来帮助,我能让妈妈快乐”。用语言表达爱的同时最好能配合表达爱的表情和动作。小孩子对妈妈的表情很敏感,随时都会观察你的表情和动作。所以,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真心对待他们。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别扭,但很快就会适应。一定要牢记妈妈说出的每一句爱的话语都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
对孩子所说的话给予真挚、温暖的回应可以使他们增强自信。
辛智是一个害羞、话少、不轻易吐露内心想法的孩子。有一天他踌躇了很久之后来到我旁边,一副满脸郁闷的样子悄悄地跟我说:“老师,小朋友把积木拿走了……”听他意思是,别的小朋友招呼也不打,就把他正在玩的积木拿走了。听完辛智的话,我抚摸着他的后背说:“我们辛智觉得很郁闷,所以才来找老师了啊。”从这之后,辛智大大小小的事都愿意跑过来不厌其烦地说给我听。偶然间我听到辛智对朋友说:“不管我说什么,老师都会听我说。”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也是 一副欣喜的表情。入园一个多月都听不到辛智说一句话,可自从那次我认真倾听并且对他说的话做出反应之后,辛智在儿童之家的生活变得开心积极,和小朋友之间 的相处也变得融洽了。
三、认同孩子的感受
不久前,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杀入理由出乎意料的简单:“从小的时候,妈妈就只听得进妹妹的话,只关心妹妹在想什么,而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只知道责怪我。”虽然这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足以表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他们的人生有多么大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孩子也一样。爸爸妈妈是最接近孩子、最支持孩子的人,只有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肯定,才能为孩子的自尊心奠定基础。全心全意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感受到“我是珍贵的,我是大家的宝贝”。
“妈妈,今天在幼儿园,玄载把我的彩纸撕坏了。”
“嗯,难过郁闷了吧?”
认真倾听孩子的 心声,并给予他们温暖的回应,会让孩子增强自信。不过在倾听时,需要注意妈妈说话的时长最好不要超过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表达一下心情,如果妈妈说得太多,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快,好像在接受教育一样,渐渐地孩子就不喜欢跟妈妈表达心声了。还有就是听的同时还要给予回应,这个回应一定要适时、适当。
“今天我在外面跟恩乔玩过家家了”
“嗯,怎么样呢?”
“我当妈妈,恩乔当宝宝”
“哦,是这样啊。”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自己说了半天对方毫无反应或者反应不冷不热的话,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孩子也是一样,对于他们的话妈妈总是给予“嗯”“是”“当然”的肯定或者点头回应的话,郡么孩子会越说越来劲。还有一点需要大家记住,就是重复孩子的话。
“今天走路摔了一跤,腿可疼了。”
“是吗,腿一定很疼啊。”
“还有,我跟熙俊打了架,心情很不好。”
“跟熙俊打架了吗?心情肯定不好了。”
妈妈可能会觉得这么重复孩子的话没什么意义,但是这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妈妈很理解他的心情。不过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也有大人做不好,例如下面的对话:
“今天走路摔了一跤,腿可疼了”
“谁让你走路不看前面,摔了吧?”
“还有,我跟熙俊打了一架,心情很不好。”
“那以后别再跟小朋友打架了。”
其实孩子早就知道这些答案,知道以后走路要看前面,知道以后不再跟小朋友打架,他们只不过想表达一下自己郁闷的心情,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罢了。这个时候,妈 妈只需要表示出“我充分理解你”,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说一些责备或者教训的话。如果哪天孩子从幼儿园或者儿童之家回来之后,突然变得不像以前那么爱说话, 问都不回答的话,原因大概就是这之前的某一天,孩子在讲述某件事的时候,父母给出的反应好像在追问责备他“为什么这样”。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不愿再跟父母讲述自己的生活。反观自身,大人也不愿意和这样的朋友聊天吧?所以,倾听孩子讲述的同时,适时地给出“嗯”“是啊”这样的反应吧。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成为一个可爱的小话匣子。
8)如何对待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纠正他的缺点,而是要发掘他的优点和美德,使孩子本身具有的积极特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如果经常发掘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你会渐渐发现原来的那些缺点自然而然地消失不见了。
9)表扬的方法。家长要降低期望值,否则会发现找不到表扬的内容。孩子十次只有一次做成功,请表扬那一次,以后可能就十次都成功了。内心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容易心理压力过大,家长在没做好的时候,也可以表扬:“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比起批评,表扬更容易让人改变了。
10)面对撒娇。用撒娇来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的撒娇,父母应该给予满足,以避免心理伤害。比如:生了二胎后,为了确认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本来自己吃饭的,要父母喂了,等等。这时,家长应该回应说:“好的,我先喂你再喂弟弟妹妹。”孩子就会高兴了,甚至可能会说“那妈妈先喂弟弟妹妹吧,下次我会自己吃饭的。”因为孩子只是想确认一下,父母是否还关爱自己,确认之后,就安心了。但是,如果孩子是为了掩饰错误而进行的撒娇,则要坚决予以拒绝。比如:扔了东西在地上,却让父母去捡。
11)对孩子心灵无心的伤害。有时脱口而出的指责,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抹不去的伤痕。批评前要想想,是否必须要批评这件事,要防止只是想用家长的标准来判断和驯服孩子。
12)即使上了幼儿园,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父母,而不是老师。
2、玩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1)玩耍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带孩子出去吧,公园和树林,自然的环境,能触发他们感觉的发展。
2)幼儿时期不要过多传授知识,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好好玩,自己玩,和小朋友们玩。
3)孩子应该更多地体会感官感受,而不是各种视频。被动地接收大量信息,却理解跟不上,没什么帮助,反而会影响成长。感官感受就是看、听、摸、尝、闻。凉爽的风、地上的土、石头、昆虫、动物和植物都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老师,我觉得树林中大树之间吹来的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4)孩子在玩她自己真正的游戏的时候,会爆发出惊人的专注力。现成的玩具,可能很快就会觉得没劲,都是设定好的程序。而当没有玩具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创造玩具,往往玩得很嗨,因为创造,就有无限可能。这也许就是手机游戏《我的世界》让人着迷的地方吧。
5)游戏就是孩子的“食物”。家长也要注意喂食这类食物哦。
6)画画。幼儿的画画,率性而画即可。如果孩子想在画画上有所精进的话,也可以教以画技。但是灵性这个东西,我个人认为,教是教不来的,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
7)自然的游戏。摘录如下:
拍元宝
和孩子一起用各种废纸叠成一个正方形纸包吧。在不断重复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得到一套自己的折纸方法。石头剪刀布之后,输的一方把纸包放在地上,然后赢的一方把自己的纸包使劲往下砸,如果能让地上的纸包翻过来就获胜了。邢些向下砸纸包时力气不足的孩子在游戏之前可以先把彩纸放在地上当成纸包来进行练习。为了能让纸包顺利翻过来,向下砸的姿势和位置很重要,所以通过反复游戏,孩子可以轻松领悟到调节姿势和力量的方法。
拨木棍
堆一个小沙堆,中间插上一根小木棍。然后通过石头剪刀布确定顺序,按照顺序开始从沙堆剥离沙子。最后,谁把小木棍弄倒了谁就输了。通过多次游戏,孩子可以掌握不让小木棍倒下的要领。玩熟练之后还可以让游戏升级,插上2根或者3根小木棍。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体积和数量的概念,还可以培养手眼协调力、专注力、忍耐力和平衡感。
拔草
找一些细长的小草,然后两个人每人拿一根,再将两根小草交叉之后同时拉向自己,谁的先断开谁就输了。如果能给赢的一方的脸上贴小贴纸,孩子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拔下过多的小草,够玩就可以了,还要注意不要找邢些太高太结实的小草,以防划伤手指。
小石头游戏
树林里小石头到处可见,我们可以用小石头摆成树枝、树叶、花等各种形状。把小石头摆成长长的一滴就是火车轨道,或者还可以把小石头垒起来搭成一座塔。孩子玩到兴起时还会给你讲述他们建造的小石头“世界”的故事。游戏结束时别忘了把小石头放回原来的地方哦。
树林中的生日宴会
把一直在家举行的生日宴会放到树林里举行一次吧!这会成为孩子一生中一次特殊的回忆。用树林里面的花和草做一个花冠,然后用泥土做一个蛋糕,蛋糕上面还可以摆放一些草或者花瓣还有小石头。蛋糕完成后,父母给孩子戴上花冠,再读一封生日信。生日信提前写好的话当然好,万一没有准备,郅么就在现场捡一片大的树叶当作贺卡,即兴说一些生日祝词,这也会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这个时候再给孩子讲一些他们婴幼儿时期的小故事,孩子一定会侧耳倾听,心情愉快的。
找昆虫
和孩子一起在树林里找一找在书中见过的昆虫吧。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对昆虫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有所了解。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学昆虫走路的样子的话,孩子一定很开心。孩子第一次见到昆虫时可能会害怕,也可能在看到昆虫靠近自己时一脚把它们踩死,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去熟悉昆虫。以便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寻找大自然的色彩
除了我们知道的颜色,树林中还隐藏着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颜色。和孩子一起寻找树林中隐藏的各种颜色吧。我们还可以利用在树林中找到的各种东西来调出颜料画画,用石头把花瓣和树叶捣烂放到杯子里,再加上水就成了“自然颜料”。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毛笔和画纸,一边画画一边通过颜料的干燥过程来观察颜料从鲜艳到混浊的变化,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8)思维在发呆时成长。提高思维能力,不仅仅需要博览群书,还要给大脑一定的冥想时间。除了专门的冥想外,去公园里、树林里走走,听听雨打林叶声,也能使内心宁静,思维活跃。
9)做家务也是玩。孩子通过模仿家长做家务,获得参与感、满足感、成就感,加强了家庭的亲密性。
10)种些蔬菜水果也是玩。孩子既可以学到一些农作知识,又是在感知自然。多么美妙的事啊!希望家长们不要因为会把阳台弄得到处是土、身上弄脏,而予以禁止。
3、如何让孩子吃得健康。
1)吃天然食物,加工的食物尽量不要吃。加工的食物添加剂太多,对身体有伤害。
2)吃时令食物,反季节的食物尽量不要吃。比如:夏季寒性的食物,在冬天吃,就会对身体有伤害。
3)尽量吃有机食物,洒农药的食物尽量少吃。这个要做到,很难。除非自己有块地,自己种植。尽量吧。
4)荤素搭配,一口肉,四口菜。每周可以设定一个素食日。
4、成为父母的意义。
1)父母的争执吵架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妈妈,就算爸爸要跟你吵架,你不理他不行叫?我现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在想你们,根本学不进去。如果你们吵完架互相都不说话,我就算出去跟朋友玩也不开心。”
2)父母在育儿时很辛苦,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偶尔可以奖励一下自己,操之在我。
3)父母要既爱也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妈妈,现在想想,在我很辛苦的青春期好你是爸爸一直在旁边抓苦我。和明文在外面玩到比较晚的时候我就会想‘爸爸现在一定还没睡,在客厅等着我呢’,这样就再也玩不下去了。虽然有促多次也很反感爸爸对我的干涉,但现在想起来,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爸爸学习,我知道了作为子女要履行自己的义务,作为男人要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对我来说,爸爸就是我的人生导师。”
4)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挑剔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对挑剔的父母,性格平和的孩子背后也往往是一对态度宽容的父母。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树立这样的婚姻观:“以后找老公就找爸爸这样的。”而不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产生:“以后我绝不会和那样的人结婚。”或者“我不想结婚。”虽然以前自己也读到过类似的文字,可是当今天自己有了孩子,再读这样的文字,自己就比较惊心了。
5)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对孩子成长很有帮助。
6)让节俭成为孩子的习惯。对一件商品的欲望,更多的是受外部影响,而不是发自内心。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