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应该怎么带?

2015年05月16日 孩子成长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浏览 次

一周岁左右,宝宝就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的宝宝开始想证明自己,参与到成人的生活中去了。

当看见家人在扫地,他们不再只是看看,而是走过去要拿扫帚,然后自己模仿着大人去扫(也许就扫了几下),来表达自己也可以办得到;喂饭的时候,也不再是随你喂什么就吃什么,如果没有引导出他自己想吃饭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勺子送到嘴边,往往就是两个结果:要么是摇头不吃(家长会很愤怒,不吃饭怎么能长身体呢?),要么就是和小时候一样,随意地吃上一口(家长还满心得意,终于哄吃了一口)。宝宝有时会自己照照镜子,通过镜子来识别自己和家人。他(她)开始指着东西要吃,要让你拿,不拿就闹。到楼下超市去拿个牛奶,也要自己拎,还不肯让你帮忙。走到斜坡的时候,让你扶着她去走,走下去后,还要走上来,反复练习一下。商场的自动扶梯也是如此。让她睡觉就是不睡,一直要到她自己困了才自己睡着了。

这个时候,已经习惯了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家长,一下子发现,自己的指令不能有效执行了。于是,“不好带”“不听话“”费心“等等的词就开始挂在了嘴边。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利用自己力量比孩子大,而强迫执行自己的命令的话。孩子就会很不满,可是孩子的力量不够,唯一可以用的招数就是哭闹,强烈的哭闹。当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之后,他就想独立支配自己(虽然还做不到)。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心软了,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么还是没有执行家长的意愿,而且鼓励了孩子原来哭闹可以达到她想要的结果,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反而下降了。相反地,如果家长继续强硬,坚决果断地打击压迫孩子的愿望,处于弱势的孩子必然屈从,看上去家长达到了目的,可是在孩子的内心,却往往会产生两种心态:要么,以后只要自己有能力自立,立刻远离这个家,离开这个压迫自己,没有自由的地方;要么,从此懦弱,胆小,不敢表达自己,没有主见,孩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成为了一个必须附庸别人的人。我想,这两种心态,都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

那么,怎么带呢?

第一条,是尊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许她还小,想法还不成熟,行为也不够科学。可是她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人是不喜欢被别人强迫的,如果你的领导拿了一碗饭过来,强制要求你必须吃掉,而且他拿勺子舀一口,你就要吃一口,你要是不吃,他就说你怎么不听话,如果你吃得慢一点,还想一边玩玩玩具一边吃,领导却说,快吃,我还有一堆事要处理。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我们,这顿饭能吃得开心吗?孩子难道不一样吗?

如果你对领导说,领导,你把饭放在这,我自己会吃的。领导回答好的,那你自己吃吧,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喊我。那么,请问你内心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对于完成这件事就少了许多抵触情绪。这就是尊重。当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要尊重她。当我们尊重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和孩子沟通并不是那么难。孩子有时的行为确实不对,如果只是一味的尊重,可能会对她造成伤害,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看下一条。

第二条,是引导。

我个人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孩子有很多愿望,但是对量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比如:我们在喂饭的时候,她突然看见饼干了,要吃。那我就说,爸爸拿一块给你,可是只能吃一块,好吗?因为我们尊重了她要吃饼干的愿望,往往她也会尊重我们只让她吃一块的愿望。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就建立起来了。吃饭的时候吃零食确实不好,可是如果只是吃一点点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啊。所以,家长有时只要控制好这个量,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当她想要饼干的时候,你给了她一块,让她觉得你是最尊重她的,最爱她的;同时,她也听你的话,就吃一块,也听了你的引导,慢慢地就觉得很喜欢听你的话。

民主不是压迫,民主也不是放任自流。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出来的孩子,会更独立,行为和思想也会更成熟。毕竟,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孩子长大,而是孩子能成长为有思想、有知识、有独立人格的人。

标签:

给我留言